首页 > 产品中心 > 无线测温接收终端系列
时间:2025-11-01 23:56:40 来源: 华体会·(hth)体育
2025年10月30日,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张静波介绍,经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,瞄准
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,经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,执行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由张陆、武飞、张洪章3名航天员组成,张陆担任指令长。
张静波介绍,执行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张陆、武飞、张洪章3名航天员分别为航天驾驶员、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,涵盖了我国现役3种航天员类型。
继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之后,再次由3种类型航天员构成的乘组,涵盖了“70后”“80后”“90后”三个年龄段。指令长张陆时隔两年多即将重返“天宫”,武飞和张洪章均来自我国第三批航天员,是首次执行飞行任务。
武飞入选前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空间技术研究院工程师,即将成为目前执行飞行任务时年龄最小的中国航天员。张洪章入选前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。
目前,神舟二十一号任务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稳步推进,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即将加注推进剂。
张静波介绍,此次任务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第6次载人飞行任务,也是载人航天工程第37次飞行任务。任务的最大的目的是:与神舟二十号乘组完成在轨轮换,在空间站驻留约6个月,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工作,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货物进出舱,进行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、舱外载荷和舱外设施设施安装与回收等任务,开展科普教育和公益活动,以及空间搭载试验,持续发挥空间站综合应用效益。
张静波称,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在轨期间将新开展27项科学与应用项目,主要是针对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、航天医学、空间材料科学、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、航天新技术等多个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。
其中,将首次在轨实施国内啮齿类哺乳动物空间科学实验,选用两雌两雄4只小鼠,随飞船上行并进行在轨饲养,重点研究失重、密闭等空间条件对小鼠行为模式的影响。之后,随飞船返回地面,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,探索小鼠多组织器官在空间环境的应激响应和适应性变化规律。
张静波介绍,目前,载人登月任务各项研制建设工作总体进展顺利,长征十号运载火箭、梦舟载人飞船、揽月着陆器、望宇登月服、探索载人月球车等飞行产品已完成初样阶段主要工作,科学研究与应用系统已完成各次飞行任务载荷方案设计工作,发射场、测控通信、着陆场等地面系统研制建设工作正加速推进。
在明年任务标识征集中,除天舟十号货运飞船,神舟二十二号、二十三号载人飞船任务外,还包含了梦舟一号载人飞船任务的标识,该型飞船大多数都用在载人月球探测任务,同时也兼顾近地空间站运营。
至于具体的时间表,我国锚定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陆月球的目标不动摇。后续还有不少新技术需要验证,产品研制工作量大、质量发展要求高,飞行试验安排衔接紧密,进度紧张,各项工作面临风险挑战。工程全线将继续发扬“两弹一星”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,科学统筹、团结协作、奋力拼搏,确保圆满完成各项研制任务,为如期实现载人登月任务目标奠定坚实基础。
探月工程四期总设计师、中国科学院院士于登云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嫦娥七号计划2026年8月实施发射,主要在月球南极实现环绕、着陆、巡视、飞跃,实现对月面高精度探测,同时在阴影坑中探测水冰等物质。
嫦娥八号计划2028年或2029年发射,以月球资源利用技术验证为主。利用嫦娥七号、八号携带的智能机器人、科学载荷和2024年发射的鹊桥二号中继星,构成一个多器协同、相互连通的月球科研站基本型。一旦成功,又将在中国探月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,创造多个世界第一。
探月工程四期包括嫦娥四、六、七、八号。其中,嫦娥四号2019年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。嫦娥六号更进一步,2024年成功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。
于登云表示,现在正在研制的嫦娥七号挑战更大。首先是温度极端低,着陆区选址在月球南纬85°以上区域,最高温度约零下110摄氏度,阴影坑中最低温度不高于零下230摄氏度;其次是地形极端复杂,必须在极端环境中实现高精度着陆;最后是光照条件、测控条件比以往严酷得多,太阳照射高度角只有2度左右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表示,“嫦娥七号我们准备在月球南极着陆,若能够探到月球上有水,我认为那是对人类最大的贡献。”
当前,嫦娥七号任务进展顺利,探测器上已搭载6台国际载荷,形成多国联合探月的新格局。值得期待的是,嫦娥七号将与后续的嫦娥八号协同作业。嫦娥八号计划于2028年前后发射,为2030年前后的中国载人登月铺路。
嫦娥七号任务副总设计师唐玉华介绍,这6台国际载荷是根据载荷的科学目标、工程可实现性等原则遴选出来的。
其中,嫦娥七号着陆器上将搭载:意大利研制的激光角反射器阵列,为月面高精度测量和轨道器定轨导航提供支持;俄罗斯研制的月球尘埃与电场探测仪,研究月球近地表外逸层的尘埃等离子体环境;国际月球天文台协会研制的月基天文观测望远镜,开展月基银河系、地球、全景天空观测。
轨道器上将搭载:埃及、巴林联合研制的月表物质超光谱成像仪,用于分析识别月表物质和环境;瑞士研制的月基双通道地球辐射能谱仪,从月球监测地球气候系统辐射量收支变化;泰国研制的空间天气全球监测传感装置,预警由太阳风暴引起的磁扰动和宇宙辐射。
整体来说,嫦娥七号任务计划于2026年前后发射,将勘察月球南极月表环境、月壤水冰和挥发物组分等,开展月球形貌、成分和构造的高精度探测与研究。
按照蓝图,嫦娥八号将于2028年前后发射,同样落足月球南极,为2030年前后的中国载人登月铺路。
嫦娥八号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彭兢介绍,嫦娥八号除建立月球通信系统和能源系统外,该任务的核心目标之一是验证月壤原位利用技术,探索在月球就地取材建造设施的可行性,具体而言,嫦娥八号计划开展的月壤建房验证,其关键原理在于通过高温熔融月壤,随后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不一样的规格的建筑构件。